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(覃琢 记者 徐远官)“对比旧国标,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GB175-2023《通用硅酸盐水泥》在生产原料要求、有害成分限制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。”近日,广西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出质量技术帮扶小组(以下简称帮扶小组)对全州县某水泥生产企业组织帮扶指导时介绍新标准的重要性。“这就要求水泥生产企业及时把握新标准的变化,及时作出调整生产的基本工艺,做好衔接。”
当天,帮扶小组通过“质量问诊”的方式,深入该企业组织“一企一策”服务,帮企业有效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,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。帮扶小组对新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,要求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,提高对新标准的认知和理解。
据了解,新国标GB175-2023《通用硅酸盐水泥》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,主要技术变化有这些。如,更改了水泥组分的规定;删除了天然石膏“二级(含)以上”的规定;删除了“活性混合材料”和“非活性混合材料”的规定;删除了“窑灰”材料;增加了水溶性铬(VI)的限量和测定方法;更改了出厂检验项目;增加了产品质量证明材料的要求;更改了包装的规定。
在生产车间,帮扶小组认真查看了企业的生产线。“生产使用的助磨剂、石膏、熟料是从哪里购进的,有没有供货方的资料,是否对原材料进行验收?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是怎么样做投料控制,有没有对应的记录台账?”围绕原材料进货、生产的全部过程控制、产品检验、生产销售记录等方面,帮扶小组进行了细致地询问,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在充分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后,帮扶小组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,指出企业要加强对《产品质量法》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》等法律和法规和水泥产品新国家标准的学习,严格按法律和法规和新标准要求组织生产;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立即开展自查自纠,对原材料进货严格把关,对熟料和石膏的氯离子是否超标进行入库检验,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进厂;要把控好粉磨时间,控制好细度,避免过度粉磨造成水溶性铬(VI)含量超标;要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,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销售;要加强内部管理,紧盯关键人、抓好关键事,履行好质量安全员、质量安全总监和主要负责人工作职责;要制定完善风险管控清单,做好生产的全部过程控制记录台账,建立健全“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。
“今天真的很有收获,让我们不难发现到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,还帮我们明确了改进的目标、方向,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。很谢谢你们!”该企业负责人潘天福对帮扶小组的暖心服务表示感谢。
“我们从始至终坚持在监管中服务,在服务中监管,搭建起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‘连心桥’。”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管科负责这个的人说,今后将持续发挥职能作用,主动担当作为,以帮企业纾困解难、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不断推进“质量问诊”和“一企一策”帮扶活动,逐步提升全市产品质量水平。